语曰:“流丸止于瓯臾,流言止于智者。”……是非疑,则度之以远事,验之以近物,参之以平心,流言止焉,恶言死焉。
——《荀子·大略》
这句话的意思是:俗话说,“圆球滚动到凹坑处就停止了,流言蜚语遇到明智的人就止息了”…… 如果对一件事的对错真假感到疑惑,就用长远的事情来衡量它,用新近的事情来检验它,用公正的观点来考察它,流言蜚语就会止息,恶言恶语也会消亡。
谣言如何得以传播
根据美国学者奥尔波特与波斯特曼在1947年提出的基础谣言公式[1],可以知道:
谣言的强度=事件的重要性×信息的模糊程度
就是说,事件对人们来说越重要,同时相关的信息越模糊,就越容易形成谣言。
到1953年,罗克斯又提出,人们对特定信息的认知和辨识能力也对谣言的传播有很大影响,因此又对已有的谣言公式进行了修订[2]:
谣言的强度=事件的重要性×信息的模糊程度÷人对谣言的批判力
罗克斯认为,如果一个人对特定的信息有较高的认知、理解和辨识力,就会对相关信息具有更好的批判能力,则不大会去传播这个谣言。所以人们对信息的批判能力也会减弱谣言的传播。
再后来,又不断有学者提出自己的观点,对谣言公式进行了修订和补充,比如认为当前的焦虑和新闻的价值等因素也会助长谣言的力度,而规范的媒体管控则会抑制谣言传播[2]。
病毒疫情下的谣言传播
关于事件重要性
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发生,涉及到个人安危、社会安定及社会经济发展等方方面面,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,无疑都是一个重要事件。关于疫情的每一个消息,在这个时候恐怕都是重要消息。这一点,符合谣言传播的一个基本要素:重要事件。
关于信息模糊性
由于这个病毒是“新型”,相关的传播机制、病理表现、危害严重程度、如何防护等,在一开始都不够明确。短短数十日,随着临床医生与科研人员的紧急研究,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鼎力配合,大众对上述问题的一部分困惑已经得到了比较清晰的解答。但在这个过程中,各方猜测还是带来了种种谣言的传播,如连花清瘟、抗病毒颗粒都可以预防新冠病毒。
但是,接下来我们又会面对什么?口罩、消毒液会不会脱销,生活用品会不会买不到,菜价会不会上涨,股票会不会下跌,还能不能顺利留学,什么时候可以正常工作……等等新的问题,又会带来人们对不确定性的担忧。
大敌当前,所有模糊性的信息,都很容易在缺乏“证据的可靠标准”时盛行[3]。
关于焦虑情绪
武汉封城,但关于武汉的故事并没有封锁。我们可以隔着屏幕,看到武汉同胞发出的求助微博;我们在微信里看到武汉医院物资不足,一些相关部门却撇开责任;我们看到亲人之间的生离死别,甚至无法告别……这一切却不是谣言,而是事实。这让我们心疼、愤怒,也让我们不安、焦虑。
疫情未止,世界卫生组织于当地时间1月30日晚宣布,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(PHEIC);北京时间2月3日凌晨,又出现成都5.1级地震……这些无疑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们对2020年的焦虑。
关于新闻价值
疫情自发生以来,互联网上的相关信息就不断更新,但每天也不断变化。于是我们发现,有些新消息今天刚传播,明天可能就变成辟谣。假期的延长,也让无所事事且不能出门的人们,每天趴在互联网上,在各种各样的信息中寻找更有效的答案,来缓解对这场疫情不确定感的焦虑和恐惧。
这是一场灾难,也是一个时机,这个时候发布的关于疫情的每一个信息,都会比平时获得更多关注。虽然我们的大部分媒体是积极正面且严谨的,但仍有一些媒体渠道,对未经证实的消息争相转发和报导。
关于大众的辨识力和批判力
这个时候,即便是受教育程度比较高,或平时理性冷静的人,由于对疫情知识不太了解,面对某些信息的全网“疯狂”转发,加上看起来似乎言之凿凿,有理有据的论证,也难免会一时轻信,转发起来。
如果有些人,对疫情、对医疗机构、以及对社会现象等相关的知识经验比较少,或平时就容易被各种“惊人”消息洗脑,这个时候,就更容易在不自知的情况下,成为“谣言”推广的助力。
看看朋友圈,或许你不难发现,昨天那批转发《好消息!XX可以防治新冠肺炎》的人,今天可能又在转发《辟谣!XX无法防治新冠肺炎》。如此种种,也正是大众对某种确定感的渴望,给谣言带来了可乘之机。
当然,也不乏有很多明智的人,能够冷静地识别和对待网络信息,区分可信和不可信的渠道,对惊人消息多一些思考,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抑制了谣言的传播。
查看具体辟谣内容,可点击腾讯辟谣平台:https://vp.fact.qq.com/home,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。
大众谣言传播者的心理状态
其实,除了一开始恶意制造谣言的人,很多网络谣言传播者可能并不知道自己在传播谣言。他们的动机或许是多方面的。比如传播娱乐明星八卦的谣言,可能是出于窥私与好奇;而传播威胁性信息的谣言,可能是因为内心的焦虑被挑起;对真相的强烈渴求也会降低大众的分辨力;而愤怒和仇恨的情绪则容易产生偏见性言论[4],使得事实歪曲,形成谣言。
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在进行谣言心理研究时,正值二战。可以想象,战时谣言的重要性和威猛力肯定会远高于太平时期,却也更加典型。因为战事关乎民众基本生活的安定,重要性不言而喻,但出于种种原因,很多战争决策、真实战况,以及战势发展都不能保证准确、及时地传达给民众。人们渴求了解而不能如愿,内心充斥着担心、恐惧、好奇和不安,于是稍有关于战况的言论,就会奔走相告,以至于许多不实信息也到处传播,谣言四起[4]。
解压与泄愤
疫情发生正值新年,对于大多数民众来说,事发突然。在巨大的心情落差下,生活的不便、工作和学业的延迟,不敢出门的憋闷,对生命安全的担心,对未来的不安等,每一样都足以让大众压力倍增,也很容易对潜在的责任相关者感到不满甚至愤怒。所以一旦有相关谣言传出,就会有很多人进行转发。人们是如此需要一个情绪发泄的出口,从而释放这些社会现实带来的压力与不满,获得一点情绪的疏解和心理上的快感与满足[5]。
“信息流瀑”与“从众心理”
从众心理很多人都不陌生,它是指人们在团体压力的影响下,在知觉、判断、态度和行为等方面表现出和多数人一致的现象。而信息流瀑,则是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,一旦有人开始相信源头上的谣言,接着相信的人就会越来越多,从而形成关于谣言的集体认知,让谣言形成如瀑布般的强劲态势[6]。
从“非典”抢盐,到“新冠”抢药,无一不是如此,大众在不了解真相的情况下,因急于找到办法而片面地相信和传播少数人的言论,让少数言论变成了大众行为。
投射效应
简单来说,心理学上的投射效应是指将自己的情感、意志、想法等推理到其他人身上,并强加于人。这很容易使得人们对他人的知觉或印象失真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己度人。
奥尔波特在谣言研究中特别提到投射的作用,认为当一个人没有使用完全公正而客观的证据,而把自己的情绪状态反映在他对周围事物的解释中,却不自知时,这就可以称为投射。当谣言的内容给现实做出了一个符合我们内心期待的解释(特别是我们某些不被自己价值观认可的想法,忽然有了合理解释时),我们就会愿意相信并传播它。这不仅仅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,也有可能是直接假定他人有某种行为,从而为自己的情绪找一个”合理“的解释[3]。
选择性心理
网络上虽然谣言很多,但也不乏有理有据的客观报道,大众如何筛选信息,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谣言的传播。
一般来说,人们接受信息会经过选择性注意、选择性理解、选择性记忆三个阶段,即指选择性地注意那些自己关注的信息,根据自己的认知对信息进行理解和解释,并记住那些与个人兴趣或需要更加相关的内容。
最终,人们会把这些经过自己选择、理解和加工的信息,以各种形式传播出去。其中一部分不实信息,可能就会造成谣言的大面积扩散[5]。
普通民众如何应对谣言
回顾文章开头讲到的谣言传播公式及要素,我们应该意识到:事件重要性、信息模糊性(不确定性)、个体对谣言的识别及批判力、个体焦虑情绪、信息的新闻价值和媒体管控等因素,都影响着谣言的传播。《谣言》一书的作者桑斯坦也提到,事实经验的缺乏、情感和偏见等都会导致谣言的滋生、传播和影响力扩大。然而在网络时代,仅靠保持言论自由和法律管制之间的平衡来消除谣言,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最根本的方式在于,摸清散布谣言者的心理机制和谣言的传播机制[7]。
作为一个普通人,我们无法同时成为每一个领域的专家,也必然会在多重压力之下感到焦虑、害怕,也会有愤怒、不安。面对当前繁杂的网络信息,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潜在的谣言受众和传播者。那么,我们该如何在言论自由的同时,也避免成为下一个传谣者呢?
认识谣言的基本歪曲模式
奥尔波特通过实验发现,省略与突出,强化与推断是谣言歪曲的重要过程,简单来讲就是简化、强化与同化。
简化是指人在讲述和评价事物时,可能会因为对部分细节的遗忘,而省略掉这部分内容,或是添油加醋地虚构出另一些内容;强化是指当细节被省去,留下的往往是传播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经验,最想强调的部分,为了引人注目,也可能用更加夸大的方式去表述;同化则是说人在评述事物的时候,会将个人的经验、情感和认知,与正在讲述的事情混在一起,而发生同化,使得对事物的记忆变得凝练而印象深刻[4]。
当我们在传播、讲述或评价一件事情时,可以试着去察觉自己讲述的信息,是否已经对事实进行了歪曲,并及时觉察自己在信息传播中的个人偏见。
明白自身认知局限,冷静对待“惊人”信息
所谓“无知者无畏”,无知往往会让我们在不自知的情况下,做出一些欠妥的行为。如果我们不是相关领域的专家,对待不了解的信息,特别是吸人眼球的“惊人”信息,一定要谨慎接收。如果对某些信息的真伪存疑,可以先在正规渠道查证了解,或咨询相关专家,再下判断或进行传播。特别是对不合常理的疾病知识,或证据有限的人身攻击类言论等,更需要谨慎。如果识别不了,不如忍一忍,先不去传播,观察情况,静待真相。
识别焦虑,合理发泄
当一些信息让我们感到有较大的情绪波动,如“三天后超市、药店都会关门”,“武汉医院停放三具染病尸体没人管”,“捐赠物资未到医院且不明去向”“亲人患病隔离,去世前不能见最后一面”等,一定会感觉有些不适。
此刻,请首先给自己一个冷静的时间,让情绪平静,识别自己刚才的感受,是否有情绪激动或特别的愤怒和担心;然后再问问自己,这些信息哪些属实,哪些可能是谣言?对这些信息进行理性的过滤和思考;如果自己正在面对一些情绪难以处理,可以和身边信任的亲友聊聊,或者找张纸写下自己的感受,在记录的过程中让情绪渐渐平静。
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等专业机构也开通了心理支持热线,可以帮助你找到更合理的情绪发泄渠道。寻求心理帮助之前,一定要记得选择官方认可,或有正规资质的正规平台哦~(详细信息文末可见)
避免网络暴力
当一些网络谣言没有及时得到制止,而伴随着事态发展升级,就很可能演变成网络暴力,比如侮辱谩骂和人肉搜索等攻击性较强、伤害性更大的行为。
不是所有网络谣言都会变成网络暴力,能够演化为网络暴力的信息,往往具有一个鲜明特征:涉及道德判断。当“扭曲的需要”促成谣言产生,“扭曲的事实”促进了谣言传播,“扭曲的加工”又激发负面情绪,“扭曲的情绪”则引发道德判断,“扭曲的判断”最后导致网络暴力行为[8]。
所以,如果有的时候,真的很想通过发朋友圈、发微博来表达情绪,也请避免在不明真相时直接攻击他人。换位思考一下,一旦之前说的“信息流瀑”现象出现,如果你是被冤枉的人,百口莫辩会是什么样的感受。每个人的攻击性言论加在一起,对他人造成的伤害可能超过我们的想象。
写在最后
现在互联网与自媒体的发展,使普通大众也可以在网上以“自媒体”的形式发声,比如建立个人公众号,或成为视频主播等,信息传播早已不再是简单的口口相传。而识别和遏制谣言,并不是禁止正常言论,也不是杜绝对必要问题的讨论。了解谣言的产生与传播机制,可以让我们在享有合法言论自由权利的同时,多一分慎重;在面对大量信息涌入时,多一分智慧。
有一个源自美国的法律用语,叫作“寒蝉效应”,是指人们害怕因自由言论而遭到惩罚,所以自我禁言。在应对谣言时,“寒蝉效应”的出现往往是由于对传播者打击过重,反而导致了民众的言论限制和舆论监督缺失。其实谣言越是盛行,说明信息的不确定性可能越大,也说明大众对确定性信息的需要越强。“一个声音盛行的同时必然有杂音”[9],谣言的存在也让一些大众关注的问题得到了显露,从而可以让相关部门更及时地给予大众准确信息的反馈。
如此看来,谣言面前不必恐慌,不传谣,不信谣,而“谣言”亦有其意义。
地址:宁夏银川市西夏区金波北街培华路1号
电话:0951-5181555(院办) 0951-5181999(招办)
邮编:750021
版权所有:银川科技学院 宁ICP备0900048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502000132号